喜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朱坑乡。2006年,喜村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优股平台,2016年又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这片土地曾是古代商贸重镇,因商贸活动繁盛而专设铺司管理。它至今仍生动保留着自明代以来村郊商贸活动的特色,堪称研究晋商起源与发祥的珍贵活标本。
千年古村:晋商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喜村的历史年轮里,镌刻着北方商帮的兴衰印记。据有关资料记载,这座始建于战国时期的古老村落,在北魏时期便有“喜鹊聚集”的传说,这也是后续县政府将“邢村”改名为“喜村”的由来。明清两朝,喜村凭借毗邻平遥古城的地理优势与惠济河的漕运之便,成为晋商开辟中俄茶路的重要节点,南来北往的驼队在此歇脚,票号、镖局、货栈鳞次栉比,鼎盛时期商号达70余家,“小平遥”的美誉传遍晋陕蒙。喜村曾是晋商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村内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传统手工作坊和民俗活动,使其被誉为“晋商文化的活态博物馆”。
走进喜村,古票号、古商铺、古民居、古庙宇星罗棋布,青石板铺就的古驿道仍保持着原貌,车辙深陷的路面记录着当年驼队的繁忙。青砖灰瓦的明清院落错落有致,精美的砖雕、木雕和石雕随处可见。这些雕刻图案多为吉祥纹样,如“福禄寿喜”“梅兰竹菊”,展现了古人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中的“喜氏祠堂”是晋商家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祠堂内的匾额、楹联和族谱,记录着家族的辉煌历史与家风家训。民居以晋商风格的四合院为主,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大气,又不失江南建筑的精巧细致。这些建筑在布局上讲究风水,注重实用性与观赏性的结合,展现出晋商独特的建筑智慧和生活品味。
展开剩余88%喜村牌楼
曾几何时,当晋商的驼铃声渐远,喜村一度面临“有物无人、有址无魂”的困境。然而,自喜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以来,一场旨在“守护文脉、唤醒记忆”的行动悄然展开。村“两委”积极行动,将部分古宅改造为民宿、文化展览馆和非遗工坊,让古建筑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此外,修旧如旧的古建修复成为守护工作的重要环节。村里特邀古建筑专家团队,对38处重点文物建筑进行了系统性修缮。在修复毛家大院时,工匠们采用“剔补法”,将糟朽的木构件按原式样替换,保留了原有砖雕图案的90%以上;对票号旧址的地下金库进行加固时,特意保留了当年防盗用的“流沙陷阱”结构,使游客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晋商的安防智慧。
作为平遥城郊颇具代表性的古商贸村落,喜村不仅以晋商文化闻名,其独特的狐神庙建筑更成为解码当地信仰变迁的重要钥匙。这座在平遥地区并不多见的庙宇,静静矗立在村落之中,既见证了村郊商贸的兴衰更迭,更沉淀了从晋国时期“胡突”信仰到后世“狐神”崇拜的文化基因,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研究价值。喜村的建村历史颇为悠久,尽管其狐神庙的始建年代缺乏确切文献记载,但从建筑形制与地方传说推断,应与村落商贸发展的历史脉络紧密相连。作为明代以来村郊商贸活动的重要节点,喜村往来商旅络绎不绝,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为民间信仰的滋生提供了沃土。狐神庙的存在,打破了平遥地区以关帝庙、财神庙为主的传统庙宇格局,成为当地信仰体系中极具个性的组成部分。
庙宇虽规模不大,但山门、正殿、配殿等建筑要素齐全,木雕、砖雕等装饰细节既保留了地方传统工艺的特色,又隐约可见商贸文化影响的痕迹。作为古商贸村落中的独特存在,它不仅是村民精神寄托的场所,更与往来商旅的信仰需求息息相关——或许在车马喧嚣的年代,行商之人会在此祈求狐神护佑旅途平安、交易顺遂,让这座庙宇成为连接商贸活动与民间信仰的重要纽带。
在平遥乃至整个晋中地区,狐神庙建筑并不多见,喜村的这一遗存因而更显珍贵。它不仅丰富了当地庙宇文化的多样性,更以独特的信仰载体身份,串联起晋地历史上自然崇拜、灵物信仰与商贸文化的复杂关联。对于研究晋商文化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体系,探讨村落社会的精神世界与文化认同,这座狐神庙无疑提供了鲜活而具体的研究样本,其历史价值随着时光流转愈发凸显。
喜村文化广场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封存记忆”到“活态传承”,喜村在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中找到了平衡,既守护了历史的根脉,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喜村的手工艺历史悠久,传承数百年,尤以剪纸技艺最为出众,成为村落文化的鲜活注脚。如今,村中老艺人坚守这份匠心,开设工作室,悉心传授技法,让古老技艺在年轻一代手中延续生机。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村民们便拿起剪刀、针线,剪出寓意吉祥的窗花,用这些充满温度的手工艺品或装点家园,或作为饱含心意的礼物馈赠亲友,让传统习俗在指尖代代相传。
喜村的民俗活动也如一幅绚丽的画卷,在岁月流转中愈发鲜活,社火表演、晋剧演唱与传统婚俗展示尤为引人注目,成为村落文化的生动载体。
喜村古戏台
每逢节庆,社火表演总能点燃全村的热情;踩高跷的艺人身轻如燕,在数尺高木上辗转腾挪;舞龙队伍伴着锣鼓声蜿蜒游走,龙身翻腾间寓意风调雨顺;秧歌队身着彩衣翩翩起舞,欢声笑语里满是对生活的热爱;晋剧演唱则自带豪迈气场优股平台,老艺人唱起经典选段,激昂的唱腔与铿锵的伴奏交织,既蕴含着黄土高原的粗犷,更承载着晋商文化的精神风骨。
传统婚俗展示更是让游客沉醉其中,从纳采、问名到亲迎、拜堂,一步步还原古代婚礼的繁文缛节,红绸飘动间,游客得以沉浸式感受晋商家族的礼仪规范与人文底蕴,让古老习俗在互动体验中焕发新生。
喜村毛家大院外墙
喜村的文化振兴不仅留住了乡愁,更为乡村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喜村以“晋商文化”为核心,推出了“古村探秘”“非遗体验”“民俗节庆”等旅游项目。“不能让游客只看‘老房子’,要让他们走进晋商的生活场景。”这是喜村发展文旅的核心理念。喜村的蜕变,不仅是古建的重生,更是“文化变现”带动乡村发展的生动实践。这种转变,体现在村民的笑脸上,藏在古村的新景观里。
近年来,村里以“晋商生活沉浸式体验”为抓手,打造了一系列特色项目,让静态的古建变成动态的文化课堂。游客可参与漆器制作、剪纸DIY,或观看晋剧表演,深度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此外,村中还创办了“喜村文化节”,每年吸引数万游客前来,已成为平遥县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为晋商文化名村,喜村正以“喜文化”为核心,擘画“传统村落+文化创意”的多元发展蓝图。这座承载数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将通过深度挖掘民俗资源与引入创意产业,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喜村计划将村落中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改造为传统婚俗体验馆,还原明清至民国时期晋商婚礼的完整流程。游客可在此沉浸式体验凤冠霞帔的穿戴、传统婚俗礼仪的展演,甚至参与模拟婚礼仪式,亲身感受“喜文化”在晋商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古村落的街巷将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剪纸艺人的工作室、民俗展品的陈列区将分布其间,让游客在漫步中触摸传统手工艺的温度。
此外,喜村正积极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和设计团队,对传统元素进行创新性转化。以当地知名的剪纸技艺为例,创意团队将晋商故事和古村风貌巧妙融入剪纸设计,开发出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同时,结合现代审美,推出剪纸主题的装饰画和生活用品等,让古老技艺走进现代生活。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旅游体验,更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让传统手艺成为增收致富的“活资产”。
随着“传统村落+文化创意”业态的逐步成型,喜村将构建集民俗体验、手工艺制作、文创消费于一体的文旅产业链。游客在此既能感受古村落的历史韵味,又能体验创意文化的新鲜活力,而村民则能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共享发展成果。这座晋商古村正以“喜文化”为纽带,让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璀璨火花,成为乡村振兴中一道充满生机的亮丽风景线。
喜村古街道
当前,喜村正积极筹备与推进“晋商文化研学课程”的相关事宜,喜村作为晋商文化名村,有着深厚的晋商文化底蕴,为研学课程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毛家大院在晋商从商业向多领域经营转型过程中意义重大,是不可多得的研学资源。
目前,喜村正与县文旅部门及教育机构紧密对接,计划依托毛家大院等村内丰富的晋商遗迹,开展研学之旅活动。虽然课程尚未完全成型并大规模推广,但可以预见其内容将极为丰富。
学生们将有机会深入毛家大院,了解毛家从一般商业迈向票号、烟店、农业等多领域经营的发展历程,学习晋商职业经理人向实业家转变的经验与智慧,感悟晋商的创新发展精神。同时,结合喜村保存的明代以来村郊商贸活动特色,如古商街等,学生能直观感受古代商贸氛围,了解晋商的经营模式与商业网络构建。
在狐神庙、七佛庵等古建筑的研学讲解中,学生可探究其背后与晋商文化交融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等内容,全方位、多层次地领略晋商文化魅力,为学生打造一堂堂生动且富有深度的晋商文化实践课。
通过精心打造文化IP,喜村的影响力逐年稳步提升。中央电视台《记住乡愁》栏目曾对其进行专题报道,深入展现其晋商文化的独特魅力;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喜村非遗”话题的阅读量更是突破亿次大关。这一品牌效应有效带动了周边产业的蓬勃发展,包括农家乐、农产品销售等领域,成功构建了“文化+旅游+农业”三位一体的融合发展新模式。
喜村晋商文化墙
“喜村不仅有仰韶文化遗址,还曾是古代商贸重镇,保留了明代以来村郊商贸活动的特色。”平遥县城乡融合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邱继耀娴熟地介绍着喜村特色文化,“我们通过科学制订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方案,来实现保护与传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喜村计划进一步挖掘文化资源,推动数字化保护,建设“晋商文化数据库”;同时,将拓展国际交流,让剪纸等非遗技艺走向世界。村党支部王书记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喜村打造成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杆,让世界看到山西乡村的文化魅力。”
守望传承:晋商精神的再延续
如今的喜村,正上演着“人才回流”的故事。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到家乡,有的创办了民宿,有的投身旅游服务,有的则成了非遗传承人……他们满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喜村的发展并没有停下脚步。村里正在规划建设晋商文化博物馆,计划收集更多的晋商文物和资料,全面展示晋商的历史和文化。同时,非遗工坊也在扩建,将引入更多的非遗项目,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此外,喜村还在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古村的保护和开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晋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古村的青砖灰瓦依旧诉说着晋商的传奇故事,古票号的算盘见证着晋商的精明与诚信,非遗工坊的烟火气延续着晋商的匠心精神。喜村用实际行动证明,保护传统村落不是把它变成一个静止的标本,而是让它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喜村村内民居
喜村正以生动的实践诠释着对晋商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当晋商精神的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燃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古村的复兴,更是晋商文化永续传承的希望。
漫步在喜村的街巷之间,古票号的高墙诉说着晋商的辉煌,古商铺的幌子记录着当年的繁华,非遗工坊的技艺里蕴含着晋商的匠心,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千年晋商文化的深厚记忆。
从晋商故里的千年遗存到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喜村在古村保护的过程中,巧妙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当游客在古戏台前欣赏晋剧的婉转唱腔,在古票号感受晋商的金融智慧时,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晋商文化的脉络,更是一个古老村落对文化根脉的执着守护。
这守护的不仅是一座古村,更是晋商精神的传承,是让乡愁有处安放、让晋商文化永续流传的根基与灵魂。喜村的故事,是晋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守文化根脉,勇于创新发展,传统村落就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朱坑乡喜村党群服务中心
喜村的实践,深刻回答了一个重要命题:传统村落的保护,并非将其变成“标本”,而是让文化基因融入当代生活。从晋商的“汇通天下”到如今的“直播带货”,从驼队的“万里茶路”到游客的“研学之路”,虽然时代背景在不断变化,但喜村人对文化脉络的坚守与创新始终如一。喜村的实践证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当古老的砖雕映照出现代的光影,当匠人的技艺转化为致富的密码,喜村正以文化为笔,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这里的故事,不仅是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终审:魏文源
监审:杨眉
编校:王莹珠
本刊编辑部:李如洁优股平台
发布于:山西省龙辉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